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島嶼24小時創作筆記

島嶼24小時
創作筆記
這篇文章的本體是08年到09年間寫的,是我關於島嶼24小時的筆記類型文章。部分的內容已經在部落格裡面更新過,其間也修改了不少次。再去對照原始版本的文章好像已經變成不一樣的東西。這次改寫之後的每次改寫我都會把原文章內容以及修改的部分保留下來,作為島嶼24小實這件作品發展的過程筆記。

正文
台灣若是繞行東西兩條主要的省道(台九線與台一線或台十七線)以及南北迴的話,總里程長度約莫950到1050km左右,用大約六十公里上下的平均速度算上用餐以及休息時間的話跑完全程的時間會相當接近二十四小時。
一般的旅行,移動的記憶與方式基本上是點對點的,我們只有出發點與目的地這兩個點而已;可是當移動的時間變長且目的是為了要環島的時候,原本點對點的概念會被打破;因為目的地即出發地,過程跟目的的關係會被倒置,原本不重要的?過程?就變成這種旅行最重要的東西了。我們原本不會注意的溫度變化,高低的氣溫與氣壓的變化,甚至是身體與感官的各種變化會變得異常明顯;另外一般的點對點的旅行方式大多是以一天或是上下午為一個單位,但是二十四小時環島又將單位變成了全部過程,這會把我們原本視為狀態的?改變?變成漸變的?變化?。對照傳統點對點的移動方式幾乎是把目的與意義反轉過。

第一次實驗:
2008年底,開始了第一次的實驗。第一次跑的目的是要確認整個行程,包含路線以及所需時間,以及清晰可能面臨的日夜變化,甚至是整趟旅行的精神狀況以及可能所面臨的所有危險。除此之外在第一次的實驗當中比較有意思的記錄是我在每次定點休息(放尿,加油,吃飯等等)時都發一通簡訊給固定一個同學,想藉此模擬旅行者寄明信片給親友的行為。這 有個小缺陷;旅行者寄的明信片是含有當地郵戳,上面承載的資訊是包含時間及地點。手機簡訊雖會顯示時間但是並不包含地點的主動描述(只能透過傳簡訊者的被動描述)。在第一次的實驗中,傳簡訊給同學的同時我也把周遭的景物給拍下來以補齊傳送簡訊對地點附著度不高的遺憾。
第一次實驗記錄網址
Part 01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6/242008part01.html
Part02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8/242008part02.html
Part03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8/242008part03.html
Part04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8/242008part04.html

第一次的實驗在自己檢討上有以下的缺點,以下分列事項來討論: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8/242008.html

第一:
以簡訊來模仿寄明信片的行為,在時間的記錄上沒瑕疵,但是對於所在位置的附著度不夠高。這在往後會以全程錄影來解決。
第二:
雖也是建立在這是第一次試作的作品原型,本來僅針對?旅行?這個行為來進行。但是在第一次的實驗回饋給我的另個重要體驗是關於身體的、感官的部分;簡言之 就是在極限的狀態下(24小時不眠不休的環島)身理心理上的變化。這個部分在這次試驗的原型裡面可能實際的感受都比旅行這件事情還要來的有意思。應該是在完成作品的時候或是下個試驗原形應該試著去討論的東西。
第三:
在這個紀錄裡面本來應該有個有趣的東西是台灣各地補給時的發票。這些東西對旅行而言可能比土產還要意義重大。可是我耍蠢...裡面好像有張中了兩百塊換掉後其他的跟著當月發票一起回收去了...


第二次實驗:
2009年中,又在進行第二趟的試驗。二十四耐這種旅行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各種變化的連續性以及強度,若是要把上述的體驗給紀錄下來,影像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2009第二次實驗解決了上面部分的問題,也有些問題是沒被解決的。
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錄影,雖然設備跟方式都是極端的陽春,我們是把傳統DV架在背包上錄影,又由於考慮負載的強度還是跟同行的同學輪流背設備接力拍攝。又由於是使用DV,所以還碰到了DV帶錄影時間一小時的限制;使得影片斷斷續續。後來還因電池耗盡在雲林還彰化那裏錄影就停了...
雖然形式跟內容不成熟,但是還是試著把影片都上傳至You tube。往後You tube在關於平台討論與群體智慧的筆記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寫這篇筆記的時候,才發現You tube已經支援了播放清單的連續撥放,這可能可以稍稍微彌補上傳影片十分鐘限制導致我的影片被迫分割成88段的遺憾。
第二次實驗的播放清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jRrOa9Mnak&feature=PlayList&p=A54C511011D6CC7D&index=0&playnext=1

第三次(個展 島嶼24小時):
最初的計劃中,對身體的物理狀態的監測與記錄佔了滿大的比例,後來在與朋友討論的時候考量可測量的心跳與體溫都不會有大幅度變化就放棄這項試驗內容。取而代之的,這次在全時間拍攝的時候會多放一支攝影機對著人臉。
錄影計畫的改變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市面上有符合我的需求使用的產品(連續24小時拍攝且體積輕巧耐震),許多汽機車族在防止意外發生時舉證困難時所使用的行車紀錄器大致可以完全對應我的需求。而體積輕巧的行車記錄裝上複數的數目時也不會對騎車的動作造成負擔。另個原因是如前述,若是單車或是慢跑等等運動的話心跳會有劇烈起伏,但是今天移動的方式是使用機車的話在記錄上的曲線並不能看出劇烈變化。而主要在二十四小時環島狀態下所造成的極限狀態卻難以用科學儀器測量(即便是有,也不會是我所能找到管道入手的東西);而這種狀態反而有機會造成表情的變化。而綜合前述,在前方多追加一隻正對著我的臉的攝影機就成了我在這次個展對於身體狀態變化最重要的記錄方式。
再回到第一次的實驗中,有個仿擬投遞明信片給親友的那個簡訊,在這次也要試著延伸他。而在我其它所關注的項目中軟硬體的平台應用以及其所延伸的現代社會面貌,也被我用作處理的工具。現代人已經鮮少有人有投遞明信片的習慣(最少我有八年沒有收過任何人的明細片),取而代之的是我最常得知到某個友人出去玩了是從Facebook,Plurk或是其個人的Blog等。在體認到這件事情後,我就開始建立這次的?展覽?原型。
詳細的執行方式是由智慧型手機,在環島的途中隨時在facebook還有Plurk上發出訊息,或是拍照片上傳,而參與展覽的人在我環島的24小時間可以隨時對我的訊息發出回應而我也可以在上面回應這些訊息(互動)。而GPS定位的功能也可以讓參與展覽的人隨時掌握我的位置。這次展覽前摔斷手也或許剛好湊巧讓我更完備在正式展覽的時候對智慧型手機之於作品的運用。
在寫這篇文章看到IBM對未來資訊與科技的看法。大意是說未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這類可攜式裝置與硬體平台在幾年內重要性會超越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這類依賴放置空間與室內網路的裝置。先不論IBM這麼說是否有老王賣瓜之嫌,支撐這些硬體的是google與微軟甚至是連facebook都得算進去的超級軟體整合平台還有雲端技術與那些硬體商早已結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且?正在?改變社會的結構與人際間的互動方式。身為藝術家的人怎可對這些事情麻木不仁?雖然這些軟硬體的平台與其衍伸的現像是我另一件高度關注的事情;但是把他拉進來這裡說是希望我在島嶼24小時這個展覽中有對於這些問題的一些回應。
而前述錄影的部分將會有幾個應用方式。前面還島24小時將會作成連續24小時放送的紀錄片放在Youtube上。若是他們的平台能負擔的起24小時影片的話,這可能是Youtube有史以來最長的影片(我還沒確認過,所以也可能是我自負的幻想)。再另一方面,將邀請24位的不特定人士以影片作為背景來製作24集的談話節目,或許會邀請同學,金屬樂團的樂手,藝大的老師,前幾次試驗同行的人或是24耐環島這個行程的創始人之類的不特定對象來聊這件作品、行為或是當作一篇影像遊記。有點像是好萊屋電影在出DVD的時候會把導演的訪談當作一個聲道錄進去性質。這部份因為是展覽後的事情,現在仍在計畫中。也不在現階段的筆記裡面去談他。
之後的計畫還有一個。網路上騎單車的人有一個類似24小時環島之於機車的方式,單車從富貴角燈塔到鵝鑾鼻燈塔也約莫是24小時內的行程。剛好是本島最北到最南的兩個有代表性的端點,俗稱雙塔。24小時雙塔雖然目前想法跟24耐環島大致相同,但是騎單車24小時在?身體?的變化肯定比騎機車還要來的明顯;這或許是下次的重點。


然後我寫的好亂
再找時間慢慢改

網站
活動網站: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island24h
Plurk
http://www.plurk.com/wayfire

展覽公告(新)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10/24-part2.html
展覽公告(舊)
http://island24h.blogspot.com/2010/08/2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